近日,凤城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分别被丹东市委宣传部、凤城市委宣传部命名为“丹东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凤城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近年来,凤城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检察业务与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连续6届被授予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称号,1件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选为典型案例,并作为检察机关唯一案例入选中央电视台新时代人权栏目,6件案件被辽宁省检察院评选为“精品案例”。
发扬雷锋精神,竭力为民办实事。以开展司法救助及“命案受害家庭关怀行动”工作为抓手,积极践行检察为民办实事。在全省检察机关率先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共计救助60余个家庭80余人次,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建立长效救助渠道,形成司法救助工作合力,向市乡村振兴局、民政局等单位移送相关线索,帮助60余个家庭免于返贫,渡过生活难关,帮助3名适龄青年重返工作岗位;帮助5名青少年重返校园;协助多名符合条件的案件被害人办理低保、残疾证等。注重“办案与救助同步、调查与帮扶并行”,案件办结后坚持跟踪回访,长期帮扶救助对象,让司法温暖惠及困难群众,在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志愿者捐款捐物、走访慰问办案中发现的困难群体。组建爱心助学群,长达三年时间捐助一名孩子圆求学梦。
强化普法宣传,将法治教育融入基层治理。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答疑解惑。结合政法干警下基层等活动,用法治思维妥善化解基层矛盾。重视倾听群众诉求,搭建与来访群众的连心桥。2023年共召开上门听证4次,邀请省、县两级人大代表、专业律师作为听证员,保证听证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以鲜活的案例让农村普法教育相对薄弱地区村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近年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200余人次,有效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次,提供法律咨询800余件次,实现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的庄重承诺,真正做到检察程序内案件快速受理、快速办结,检察程序外案件科学引导、快速分流,达到连续多年零涉检去省进京访目标。
勇于争先做表率,关键时期显担当。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到路口值守、清理垃圾队伍中来;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又发扬雷锋精神,勇敢冲到一线,参与到路段值守、核酸检测、秩序维护中去,用“检察蓝”守护“健康绿”,擦亮为民服务的底色,彰显新时代的检察风采。
近日,凤城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分别被丹东市委宣传部、凤城市委宣传部命名为“丹东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凤城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近年来,凤城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检察业务与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连续6届被授予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称号,1件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选为典型案例,并作为检察机关唯一案例入选中央电视台新时代人权栏目,6件案件被辽宁省检察院评选为“精品案例”。
发扬雷锋精神,竭力为民办实事。以开展司法救助及“命案受害家庭关怀行动”工作为抓手,积极践行检察为民办实事。在全省检察机关率先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共计救助60余个家庭80余人次,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建立长效救助渠道,形成司法救助工作合力,向市乡村振兴局、民政局等单位移送相关线索,帮助60余个家庭免于返贫,渡过生活难关,帮助3名适龄青年重返工作岗位;帮助5名青少年重返校园;协助多名符合条件的案件被害人办理低保、残疾证等。注重“办案与救助同步、调查与帮扶并行”,案件办结后坚持跟踪回访,长期帮扶救助对象,让司法温暖惠及困难群众,在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志愿者捐款捐物、走访慰问办案中发现的困难群体。组建爱心助学群,长达三年时间捐助一名孩子圆求学梦。
强化普法宣传,将法治教育融入基层治理。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答疑解惑。结合政法干警下基层等活动,用法治思维妥善化解基层矛盾。重视倾听群众诉求,搭建与来访群众的连心桥。2023年共召开上门听证4次,邀请省、县两级人大代表、专业律师作为听证员,保证听证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以鲜活的案例让农村普法教育相对薄弱地区村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近年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200余人次,有效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次,提供法律咨询800余件次,实现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的庄重承诺,真正做到检察程序内案件快速受理、快速办结,检察程序外案件科学引导、快速分流,达到连续多年零涉检去省进京访目标。
勇于争先做表率,关键时期显担当。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到路口值守、清理垃圾队伍中来;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又发扬雷锋精神,勇敢冲到一线,参与到路段值守、核酸检测、秩序维护中去,用“检察蓝”守护“健康绿”,擦亮为民服务的底色,彰显新时代的检察风采。